安徽“5个国际范”!国家重点支持,未来合肥将成为全国性创新中心!这16个领域已影响世界!
未来几年,安徽将把合肥建设成全省新材料产业策源地和集聚核,打造成重要的全国性创新中心和新材料制造基地。
5个国际范创新集群
按照《规划》,未来几年,安徽省将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三类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初步形成5个左右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集群,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型无机非金属硅新材料、先进碳材料、高端金属新材料等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未来几年,安徽将面向新材料领域整合构建30个左右产业协同创新载体平台,10个左右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培育建设重大技术创新平台50个左右。
国家重点支持
国知局:今年将重点支持这些新材料产业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决策部署,推动产业提升知识产权附加值,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广泛征求部门、地方、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知识产权重点支持产业目录(2018年本)》。其中新材料产业有: 先进基础材料、 先进电子材料、 先进结构材料、 先进功能材料、 纳米材料与器件、 材料基因工程。
国务院文件点名大合肥
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部署。文中专门点名合肥,作为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重任在肩,必将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迸发出更加澎湃的创新活力!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
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数学等基础学科仍是最薄弱的环节,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顶尖人才和团队匮乏,评价激励制度亟待完善,企业重视不够,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为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发展,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二)基本原则。
遵循科学规律,坚持分类指导。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鼓励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推动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有机结合,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聚焦探索未知的科学问题,勇攀科学高峰;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战略领域前瞻部署。
突出原始创新,促进融通发展。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创新自信,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强化科教融合、军民融合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需求牵引,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推动不同行业和领域创新要素有效对接。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活力。突出以人为导向,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营造宽松科研环境,使科研人员潜心、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完善分类评价机制,调动科学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强协同创新,扩大开放合作。适应大科学、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新要求,积极探索科研活动协同合作、众包众筹等新方式,破解科学难题、共享创新成果。坚持全球视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多方引才引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共同应对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挑战。
强化稳定支持,优化投入结构。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建立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推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若干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科学前沿重要方向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解决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支撑。
到2035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在更多重要领域引领全球发展,产出一批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学成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
二、完善基础研究布局
(四)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
坚持从教育抓起,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围绕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开展探索,加强对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超前部署。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农业、材料、能源、网络信息、制造与工程等领域和行业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科学问题。围绕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基础科学研究。聚焦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强化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
(五)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
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源头创新的重要作用,更加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国家其他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衔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共享,发挥好基础研究的基石作用。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推动对其他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的前瞻部署。加快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前瞻部署,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健全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运行机制,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优化基地和人才专项布局,加快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建设和能力提升,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六)优化基础研究区域布局。
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基础研究发展格局。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作用,突出已有优势,强化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基础研究布局,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
(七)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天文、工程技术等领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鼓励和引导地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缓解设施供给不足问题。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加快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
三、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
(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
聚焦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统筹部署和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给任务、给机制、给条件、给支持,激发其创新活力。选择最优秀的团队和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探索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规律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建立国家实验室稳定支持机制,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的创新攻关,打造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引领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九)加强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建设。
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在前沿、新兴、交叉、边缘等学科以及布局薄弱学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等部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推进学科交叉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加强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有条件的转制科研院所更多聚焦科学前沿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原始创新高地。加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加强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推进军民共建、省部共建和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提升野外观测研究示范能力。强化对科技创新基地的定期评估考核和调整,坚持能进能出,提升持续创新活力。
四、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十)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
把握国际发展机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更大力度推进实施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多方引才引智,广聚天下英才。在我国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国际眼光的战略科学家群体。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
(十一)加强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
建立国际通行的访问学者制度,完善博士后制度,吸引国内外优秀青年博士在国内从事博士后研究。鼓励科研院所与高校加强协同创新和人才联合培养,加强基础研究后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
(十二)稳定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符合实验技术人才及其岗位特点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技术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加大实验技术人才、专职工程技术人才和开放服务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培训,提升技术能力和水平。
(十三)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集聚作用,稳定支持一批优秀创新团队持续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聚焦科学前沿,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选择优势基础学科建设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加强协同合作。
五、提高基础研究国际化水平
(十四)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继续参与他国发起或多国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承担任务,深度参与运行管理,积累管理经验。立足我国现有基础条件,综合考虑潜在风险,编制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规划,重点在我国相关优势特色领域选择具有合作潜力的若干项目进行培育,力争发起组织新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相关规则的起草制定。
(十五)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
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开放力度,支持海外专家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来华开展联合研究,加快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分类制定国别战略,建立国际创新合作平台,联合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六、优化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
(十六)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加强统筹规划,集中资源要素,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原始创新。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下,成立基础研究战略咨询委员会,研判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开展基础研究战略咨询,提出我国基础研究重大需求和工作部署建议。强化中央和地方、中央部门间协调,推进军民基础研究融合发展。结合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基础研究科教融合。
(十七)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税收杠杆等方式,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慈善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探索实施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新机制。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十八)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
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组织、申报、评审与决策机制,遴选基础研究项目时更多注重对研究方向、人才团队及其创新能力的考察。简化基础研究项目任务书和预算书,落实法人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使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心无旁骛地开展科学研究,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探索直接委托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机制。
(十九)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
在重视原创性、颠覆性发明创造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应用技术创新,通过应用研究衔接原始创新与产业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创客等各类创新主体协作融通,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打造成为融通创新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转制科研院所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程化,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活动开源开放的新趋势,创新基础研究组织形式,探索开展基础研究众包众筹,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挑战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集群思、汇众智、解难题的众创空间。
(二十)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加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和科学数据管理,统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规划布局,推进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种质资源库、人类遗传资源和实验材料库(馆)建设,促进国防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面向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和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的自然本底数据、种质、标本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收集。完善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推动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和仪器设备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强化新购大型科研仪器查重评议,建立健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机制和后补助机制。发挥创新券在促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方面的作用,强化法人单位开放共享的主体责任和义务。
(二十一)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
开展基础研究差别化评价试点,针对不同高校、科研院所实行分类评价,制定相应标准和程序,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主要评价研究的原创性和学术贡献,探索长周期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主要评价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效能,加强过程评估,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提高创新效率。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扩大高校与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健全完善科技奖励等激励机制,提升科研人员荣誉感;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
(二十二)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教育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指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对科研人员学术成长轨迹和学术水平进行跟踪评价,对重要学术成果发表加强审核和学术把关。抓紧制定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树立正确科研评价导向的规定,加大对科研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夯实我国科研诚信基础。
(二十三)推动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
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重要作用,鼓励科学家面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把合肥打造成重要的全国性创新中心
未来几年,安徽将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形成“一核两带”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一核”即以合肥市为核心,“两带”分别指新材料产业拓展带和新材料产业培育带。
围绕合肥核心极,贯穿淮北、蚌埠、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地,打造全省新材料产业拓展带,重点发展铁、铜、铝先进高端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硅材料,先进高分子复合新材料,生态环保材料等;在宿州、亳州、阜阳、淮南和六安市等区域,重点培育发展化工新材料、金属先进结构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打造新材料产业培育带。
在北京,合肥市市长凌云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一回应,并多次提到,“创新已经成为合肥最大的特点,最亮丽的名片。”
发展新材料产业有什么好处?
新材料未来将成为大国角逐的重点 新材料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的重要保障,未来将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
新材料产业已是北京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之一。
16个领域合肥正影响世界
合肥在汽车、家电、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新材料、光伏玻璃、 生物医药等领域,正在影响全世界!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科研技术和成果让人震撼。
合肥造零部件供应全球豪车
关键词:马瑞利动力(合肥)研发生产基地
地点:高新区
地位:重要的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亮点揭秘:法拉利、奥迪、宝马、奔驰、劳斯莱斯……未来,这些知名豪车将用上合肥产的汽车零部件。马瑞利集团旗下马瑞利动力(合肥)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在合肥高新区开工建设,该项目将于今年9月建成投产,将研发设计生产汽车动力系统中零部件与总成,并供应全球知名顶级汽车厂商。
“马瑞利动力(合肥)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是合肥高新区为马瑞利集团量身打造的汽车动力系统核心部件制造基地,也是其在国内的第一条产品生产线。”马瑞利集团隶属于世界500强意大利菲亚特集团,是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全球首例 无人驾驶公交车
关键词:全国无人公交车首次商业化运行
地点:安凯
地位:全球范围新能源客车运营的优秀示范企业
亮点揭秘:深圳有两辆无人驾驶客车运行,而这两辆车均产自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造”无人驾驶车将成为深圳公共交通大军中的一员。
国内集成电路“四小龙”之一
关键词:打造“中国IC之都”
地点: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地位:中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亮点揭秘:安徽省首个12吋晶圆代工的企业、合肥市首个百亿级的集成电路项目——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合肥距离打造“中国IC之都”目标又近一步。如今,小到手机、电脑、家电和医疗,大到汽车、高铁、飞机和航天,都离不开芯片这个“心脏”。
预计2020年一个厂房即可达到月产4万片规模,合肥晶合也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专注于面板驱动芯片的制造商。
智慧零售无人冰箱
关键词:全新智慧生态链
地点:美菱
地位:全新智慧生态链,让智慧零售无人冰箱覆盖国内各大城市
亮点揭秘:街头今年夏天,市民在合肥街头就能见到“合肥造”智慧零售无人冰箱——消费者通过掌纹识别就能购买新鲜果蔬,关上柜门就完成结算支付。近日,合肥家电巨头美菱在上海宣布,携手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深兰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全新智慧生态链,让智慧零售无人冰箱覆盖国内各大城市。
每天向全球提供服务35亿人次
关键词:语音合成技术
地点:科大讯飞
全国地位:填补我国在智能语音领域研究空白
亮点揭秘:目前科大讯飞的语音合成技术可以模仿任何人说任何语言,除了汉语做到全球最好,科大讯飞的英语合成超过了美国研究机构、印度语合成超过了印度研究机构,都是世界第一。
世界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关键词:全球首条10.5代TFT-LCD生产线
地点:京东方
全国地位:将奠定京东方在行业中的领导者地位
亮点揭秘:合肥京东方10.5代线是继6代线、8.5代线之后,京东方集团在合肥新站区打造的又一条TFT-LCD生产线。该项目是全球第一条10.5代TFT-LCD生产线,建成后将奠定京东方在行业中的领导者地位。合肥新站区也因此一跃成为世界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不怕摔的手机 14项专利
关键词:独创石墨烯柔性透明导电膜工艺
地点:合肥微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地位:填补了国内石墨烯透明电膜涂布生产的空白
亮点揭秘:今后有可能会出现“不怕摔”的手机屏幕,甚至整个手机都是软的。
在合肥高新区,合肥微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鹏介绍,该公司独创的石墨烯柔性透明导电膜工艺,填补了国内石墨烯透明电膜涂布生产的空白。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已申请相关专利14项。
太阳能光伏玻璃前三强
关键词:光伏玻璃
地点:彩虹光伏
全国地位:为目前国内最大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窑炉